金融科技:“爆雷”与“排雷”
近年来,中国金融科技企业出海已成为一种行业趋势。不仅有蚂蚁金服、腾讯、百度、京东等巨头角力;陆金所、宜信、品钛、等企业等互联网金融企业也纷纷出海加入这场“瓜分战”。从业务模式上看,玩家“姿势”各有看头。
巨头领跑,支付先行
国内战场狼烟四起,BATJ 等巨头却早在几年前,便移师海外跑马圈地。从进军路径上看,支付业务似乎成为谋取市场的第一翘板,进而将版图拓展到其他领域。
总的来说以蚂蚁金服和腾讯为首的移动支付巨头,都不约而同的将出海目标设定为美国和东南亚。
蚂蚁金服一般是通过投资、收购、合作来打造支付基础设施,改变当地支付生态圈,比如蚂蚁金服在东南亚市与印度的 Paytm、泰国的 Asced Money、菲律宾的 Mynt、新加坡的 Hello Pay、印尼的电子钱包 DANA 等企业合作,打通线上支付渠道。
腾讯的微信则围绕美国、东南亚等地区进行消费场景的布局,主要为国内游客提供购物支付服务,在微信用户量比较高的地区,例如香港和马来西亚,腾讯申请了当地的支付牌照,为当地居民提供吃穿住行一站式的生活服务。
但如何尽可能地吸引当地商户前来接入自己的支付系统,并向移动支付习惯尚未形成,或者已有其他竞品占据优势的市场消费者推广支付系统,改变其支付习惯,是这类金融科技企业需要解决的重大难题。
风口与风险,P2P 加强监管
金融科技市场的爆发,让一部分金融科技企业迅速崛起,并获得资本市场的追捧。这种情形在中国尤其突出,但是金融科技这个风口里面,也蕴藏着很多的风险。
近日小米的 P2P 爆雷事件,让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了 P2P 等金融科技的安全问题。事实上金融科技创新大多诞生于原有金融体系之外,对于金融监管来说,他们都是“野生”的。正因为其野生,能够横冲直撞,发现新机会,改变旧秩序。但从监管的角度看,这些野生的金融服务,都需要驯化,纳入到监管之中。良性的驯化,会不断壮大整个金融体系,并为持续的创新留出空间。
而且出海也并非“避风港”,根据行为监管原则,美国的金融科技业务在比较早期就开始纳入监管,比如 Lendingclub 和 Prosper 在早期就接受证监会的监管,数字货币领域的 ICO 也已被证监会作为证券发行和交易行为纳入到监管范畴。所以,美国金融科技在初期就被逐渐驯化为符合监管原则的创新。原本较为宽松的东南亚市场也加大了监察力度,相关企业需要拿到 P2P 牌照才能合法开展业务。
这一类企业目前面临的问题一是确保自身业务的良性发展,另一方面则是需要对日益严苛的金融监管做万全准备,其中也包括本地化准备:
企业需要与反应及时的语言供应商合作,完成目标国家官方发布的准入要求、申请牌照所需要的资料要求等资料到中文的翻译,同时将业务相关文件定期翻译为目标国家语言并按时提交,确保获得相关金融牌照。
我译网在金融服务行业拥有丰富的翻译及本地化经验,我们服务的对象有金融科技公司、保险服务机构、银行机构等,遍布全球的母语译员可以 7*24 小时为您服务,提供财务报表、审计文档、政策文件、市场分析资料、税务及商务咨询资料等文件的翻译,帮助您顺利进入目标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