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食堂》中国版:一碗生搬硬套的夹生饭
午夜12点,城市的一隅,属于一家食堂的时间开始了。菜谱只有猪肉套餐,但你想吃的都可以点。特殊的风格和怀念的味道,招来了不少的客人。大家喝着小酒,吃着自己钟情的食物,卸下一天的疲惫,谈论着遇到的趣事,或是独自品味忧愁。在食物的香气里,在深夜特有的幽静和食堂内的袅袅暖意间,一出出充满人情味的故事被娓娓道来。
这是我们熟悉的《深夜食堂》,所以听说中国要翻拍它的时候,很多人是期待的,希望能够借着这个温暖的外壳,拍出属于中国深夜的人情冷暖。可惜,这部剧注定要让我们失望了。
定妆照就让我们有不祥的预感,太过日式的布景、衣着和食物,十分不接地气。开播之后,丧心病狂的广告植入更是惹人反感。2.6分的超低豆瓣评分,让导演都扛不住压力出来道歉,他把大部分的锅都甩给了广告,解释了一堆店面设计并非照搬,还说不拍大排档等中国特色的场景,是为了保持原剧的“精致感”。然而这段解释,直接暴露了他对《深夜食堂》本地化的理解是有偏差的。
原剧吸引人的绝不是所谓的“精致感”,导演执着的场景并不是很重要,美国《新闻周刊》的评价点出了该剧能吸引人的真正原因: It might be the most heartwarming and universally relatable shows on TV. It leaves viewers in a refreshing state of contentment, and at one with the world around them. (这可能是最暖心、最能引起广泛共鸣的电视剧了。这部剧让观者对周围的一切,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满足感。)
所以说重点是什么?是人情冷暖和共鸣,再往高说,是文化的本地化。日版《深夜食堂》为什么是这样的布景和食物?因为日本的深夜文化就是“居酒屋”文化,夜幕之下,众生平等,各行各业的人汇聚于此,释放压力。他们选择的食物就代表他们的性格和人生,有些食物是一辈子的固守和思念,有些食物则是一辈子的禁忌和伤痛,一粥一饭间的偏爱与选择,其中的曲折和隐情尽显无疑。独沽的那一味,是世间最深的牵念。深夜食堂众生相,食香而念深,温暖落拓人。
中国版没有抓住这个内核,照搬了场景,然后在中国这么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中选择了泡面和小红肠,于是食物引发共鸣、隐喻人生、铺展剧情的功能一个都没起到,沦为可怜的背景。就连目前最受欢迎的《马克的女儿》也存在这种脱节问题,故事是很感人,可是与深夜食堂又有什么关系呢,感觉放在其他的场景里也毫无违和感。
中国版《深夜食堂》占着一个好IP,却端出一碗“夹生饭”,这种形似神不似带来的只能是豆瓣超低评分和溢满屏幕的尴尬疏离,买来大IP就能赚钱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怎样顶着IP的光环,完成植根于民族文化、社会意识形态的深度本地化甚至再创造,才是重中之重。而且这不仅是影视剧改编的要点,也是其他领域本地化需要注意的问题。
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选择像我译网这样有多年本地化经验的公司,让拥有专业背景的译员进行精准、专业的翻译,同时由资深项目经理把控,在文化、政治、法律等多方面把控,提出建议。才能避免本地化出现“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水土不服”问题,在目标市场顺利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