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 正文

中国品牌:“走出去”容易,“扎下根”难

我译网    发布时间:2017-07-17 01:23:12

近几年,中国企业飞速发展, 2016 年世界 500 强企业中,中国占据 110 席。但令人遗憾的是,中国的品牌意识显然还没有跟上发展的步伐:

全球知名传播服务集团 WPP 旗下市场调研机构华通明略公司评选的“2016 年度 BrandZ 最具价值全球品牌 100 强”榜单显示,只有 15 个中国品牌上榜。在 INTERBRAND2016 全球最佳品牌榜中,更是只有两家中国品牌;福布斯 2016 最具价值品牌榜中,中国品牌甚至未能入选。

 

image003

 

国际认可度不太乐观,国内形势也有些严峻,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居民收入快速增加,消费者呈现出个性化、多样化、高端化、体验式的消费特点,愈发注重“品牌”消费针对以上情况,国家曾提出“三个转变”即“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之后有关部门也多次出台相关政策。多方需求与压力,促使众企业必须尽快改革和升级。

 

image001

 

而改革和升级除了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和不断创新之外,更重要的是品牌的树立。西方有句俗语叫做“愚笨的商人卖产品,聪明的商人卖牌子”,中国企业要怎样才能够聪明的“卖牌子”呢?

 

构筑强大的宣传、销售网络

企业可通过并购、互推等手段迅速进入国外市场,2016 年海尔收购美国 GE 家电部分,借助其口碑、渠道、销售网络迅速打开市场;国产手机一加与外国知名手机评测媒体、行业大 V 合作,引发轰动效应,在海外非常畅销,这都是很好的案例。

 

国际化之后要紧跟着本地化

不少企业都尝试了国际化,大部分以失败告终,为什么?是因为国际化之后,本地化没有跟上。有的企业依赖机翻或轻信不专业的翻译机构,以至于在翻译上犯低级错误,让人贻笑大方。比如至今仍被人提起的“白象”事件,白象电池是中国最早、质量最好的电池之一,最辉煌的时候不仅称霸国内,更是在东南亚引发抢购热潮,进军欧美的时候本来形势一片大好,但是因为没有调查当地文化,将品牌名随便直译成 “White Elephant”,却不知它在英语里的意思是“昂贵又无用的东西”,以致欧美人望“名”生意,销量奇差,最终在欧美市场销声匿迹,令人惋惜。

 

有的企业虽然进行了正确的翻译,但“一招鲜,吃遍天”,认为出口欧美,只要翻译成英语就都能搞定,也栽了跟头。CSA 的调查报告显示:“占全球 72 % 的消费者更愿意购买有他们自己语言信息的产品。” BBC也有类似报告称:“虽然很多瑞典人都会说英语,但超过 80 % 的人在购买产品和服务的时候,还是喜欢用他们自己的瑞典语”。

 

所以说企业本地化绝不像想象的那么简单,翻译也不等同于本地化。若想真正实现本地化,需要像我译网这样有丰富经验的专业本地化公司支持,携手可进行 30 余种语言互译,有行业背景的专业译员,根据企业的目标国家、发展方向和推广策略,从语言、文化、政策等方面入手,打造全方位本地化解决方案。从而帮助企业“走出去”,“扎下根”屹立于世界品牌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