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单车模式,在海外玩得转吗?
国内共享单车战火纷飞,且逐渐扩散到海外,但如何打破文化壁垒,提供“水土相符”的共享单车体验,或许是目前最大的挑战。
对于 ofo、摩拜这些出海的“先行者”来说,要面对的是一个与国内完全不同的市场,仅从数量上来看,以海外最大的美国市场为例。中美两国共享单车的规模完全不在一个数量级上,全美目前的共享单车总量是 42000 辆,而国内最火的两家共享单车公司摩拜和ofo 2017 年总投放量可能接近 2000 万辆。
为了扩大海外的市场规模,ofo 和摩拜的投资商正在幕后进行一场权力游戏。Ofo 最大的投资商是蚂蚁金服、阿里巴巴、滴滴出行、小米和天空科技。摩拜的主要投资商是富士康、腾讯、红杉资本和新加坡淡马锡控股公司(Temasek Holdings),近几周,多家媒体报道,预计软银会在 ofo 的新一轮融资中领投 10 亿美元。如果这些共享单车企业真的从各大著名投资商获得大量资金,它们在进行海外扩张的同时,国内战场的情况也会发生巨变,未来可能会出现合并的情况,正如滴滴出行和优步中国所走的路一样。但光有资本支持对共享单车是远远不够的。
首先,目前美国共享单车的定价机制和国内相比,依然是显得奢侈而不灵活,对于摩拜和 ofo 来说,可以定制一套专门用于美国或其他海外市场的定价系统,该价格可以远低于目前美国现有的共享单车价格,同时和国内相比,又有着更高的利润率。
更理想一些来看,由于美国等国家现在共享单车的规模依然微小,全美单车总量目前仅区区 4 万量,但过去几年的增长十分迅速,也就是说,未来市场增量十分可观。目前全美的单车共享系统(对公众开放的至少有 10 个租车点和 100 辆自行车以上)数量逐年增长,在 2010 年,全美仅有 4 个共享单车系统,到 2016 年已经增加至 55 个,其中,运营超过 1 年的共享单车系统80% 出现规模化的扩张。
另外根据城市特点、地域性的不同,共享单车可以有针对性地加强部分本身就对自行车骑行较为友好的海外城市,同时,增强对未来具有共享单车潜力的城市的挖掘,这就涉及到对城市未来规划方案的把握。目前美国等发达国家总体上是鼓励低排放的交通出行方式,但也因地而异,例如纽约、旧金山等沿海城市在这方面推进的力度更大,而中部城市力度相对较小等。
从用户认知角度来看,对于很多国外用户来说,他们始终难将单车当做是满足出行需求的工具,而是一种旅游、休闲或健身的另一种选择,这样的认知差异也要求国内的共享单车运营方在开拓海外市场时,需要转变固有的思维模式,在单车体验、App 体验、物料宣传、社交造势等方面,与专业本地化公司协作,真正满足本地用户和市场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