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 正文
翻译成中国获诺贝尔文学奖最大障碍
我译网 发布时间:2016-10-24
拨开文学翻译及传播中的迷雾,应将文本旅行中“看不见的手”凸显出来;不仅译者应显身,目标语编辑更应显身。采取作者、原文编辑、译者、目标语编辑合作机制,可为中国文学从积极“走出去”到有效“走进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提供参考。在当前的大环境下,一大批优秀的诸如我译网等翻译服务平台纷纷涌现为中国文化的“走出去”做着努力。尽管如此,翻译的短板问题依然突出。
诺贝尔文学奖的最大障碍
曾有西方学者对中国人的诺贝尔文学奖情结做过深度思考,英国汉学家、中国现当代文学翻译家蓝诗玲(Julia Lovell)在《文化资本的政治:中国对诺贝尔文学奖的追寻》中就指出:“中国的诺贝尔奖情结源自中国人对于现代性的基本理性询问:知性民族的塑造和对诺贝尔奖的渴望,让文人雅士获得了‘特定民族’集体身份,并让文学成为中国的国际大使。”
这是蓝诗玲从社会学角度,探讨作为文化资本的政治如何导致中国人对诺贝尔文学奖的追逐。对诺奖评委马悦然(Goran Malmqvist)而言,“选材不当,译得枯燥乏味,是中国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最大障碍”。对此,莫言作品最主要的英译者、著名美国汉学家、翻译家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亦表示赞同。
在世界文学和翻译界,葛浩文(美国)、杜博妮(Bonnie McDougall,澳大利亚)、德鲁(Flora Drew,英国)等被称为“英语世界最为优秀的中国当代文学翻译家”。这些文学翻译家与马悦然(瑞典)、顾彬(Wolfgang Kubin,德国)、陈安娜(Anna Gustafsson Chen,瑞典)、杜特莱(No?l Dutrait,法国)等汉学家兼翻译家所择中文源文本,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中国当代文学的脉络或主线。
当然,他们偏爱的作品未必跟中国主流文坛和批评界所推崇的作品相吻合,因为在西方反响较大的中文作品和中国作家,有时在中国(尤其是内地),由于意识形态的介入(即文本外因素),读者未必耳熟能详。例如在英语世界影响力甚广的李锐、高行健、韩少功、阎连科以及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前的莫言等文学家,在国内的关注度或受读者欢迎程度却比不上韩寒、郭敬明等畅销小说家或余秋雨这样的散文家。
即使是同一作家,境内外的影响力有时也迥异非常。以莫言为例,在英语世界中其作品若按影响力和关注度排位,先后顺序大致为:《生死疲劳》(2006)、《红高粱家族》(1987)、《丰乳肥臀》(1995)、《天堂蒜薹之歌》(1988)、《酒国》(1993)、《师傅越来越幽默》(1999)。其中《生死疲劳》是莫言斩获国际大奖最多的作品。这些作品的英译者皆为美国著名翻译家、“中国现代、当代文学之首席翻译家”葛浩文。
如何看待翻译家的翻译
在莫言作品多种文字的译本中,影响最大且作用最关键的是葛浩文的英译本。美国翻译家葛浩文是翻译莫言作品最多的英语译者,迄今共翻译了莫言11部作品。在葛浩文所翻译出版的中国作家中,莫言的作品最多。
另外,我们也发现,在中国当代小说家中,莫言是作品被译介至国外最多的一位。莫言的大部分长篇小说都被翻译成外文,且都有多种语言译本。其中,《红高粱家族》有16种译本,长篇小说《酒国》有6种,《丰乳肥臀》2种、《天堂蒜薹之歌》3种。在许多媒体和学者看来,“在如今的英法主流阅读市场上,莫言作品的翻译既是中国作家中最多的,也是最精准的”。
无可否认,正如人们所认识到的,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翻译工作者、尤其是海外专业翻译家功不可没,“如果莫言文学作品的翻译不是很好的话,也很难得到诺贝尔文学奖”。
然而,对于所谓“莫言作品翻译最多也最精确”,“葛浩文译本非常忠实”的提法,学界也存在颇多争议。莫言通过翻译在国际上获得成功,真是得益于翻译的“精确”或“忠实”吗?葛浩文多次在接受媒体采访或撰文时,提及合作得最好的作家是莫言,因为莫言可任由他“自由发挥”。
莫言也曾为葛浩文译文的“不忠”辩护:“我和葛浩文教授有约在先,我希望他能在翻译的过程中,弥补我性描写不足的缺陷。”笔者认为,聚焦葛浩文的译者个人风格,通过对比莫言小说及其英译本,找出源文本与目标文本文体之差异,对当代中国文学翻译的文体研究不无启发。
由此,在对葛浩文译者风格进行分析时,我们不必拘泥于传统的二分法:直译/意译(翻译方法),归化/异化(翻译策略),而应发展、开放地看待翻译家的翻译行为。译者自己表述的翻译理念有时与其翻译行为或翻译策略并不一致,甚至尖锐对立;如何从其翻译文本的细读入手,发现其背后的翻译理念是翻译研究者首先应考虑的;译者翻译活动的规律与翻译风格的规范之间的相关性只能通过大量的文本解读、对比才能重塑。
在研究译者风格时,我们应注意到译者翻译风格具有文化特殊性与不稳定性,从特定语境概括出的翻译风格规律、特征与形态,有时在其他历史语境中难以得到验证;译者在各个时期的翻译风格会发生变化,即使在同一时期也有可能出现嬗变;文体学、叙事学视角对译者翻译行为的描述有可能存在彼此矛盾或冲突。
上一条:我译网高级译员专访亿元雪
下一条:关于专业翻译的5大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