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 正文

“蒋介石”or“常凯申”?专业翻译大牛们都怎么了?(上)

我译网    发布时间:2016-05-20

著名的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出了清华大学某位老师的著作《中俄国界东段学术史研究》,其引用的资料里面,多次提到一位中国最高领导“常凯申”。大家一听这个名字都一头雾水,中国最高领导?没听说过啊。再一看原文,这个译名原来是从蒋介石先生的英译名Chiang Kai-shek,再翻译成中文的“常凯申”。这本书里除将蒋介石翻译成“常凯申”外,还将美国著名中国问题专家费正清(JohnKingFairbank)翻译成费尔班德;将民国时期外交关系学者夏晋麟(HsiaChing-lin)翻译成林海青;将台湾大学原外文系主任、知名文学家夏济安(T.A.Hsia)翻译成赫萨等,让人哭笑不得。

“常凯申”在翻译界和出版界传遍后,不出意外地沦为业内茶余饭后的笑料。其实无独有偶,早在1998年,三联书店出了北京大学几位教授翻译、校对的吉登斯名著《民族——国家与暴力》,其中就有一段话:“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门修斯说过:‘普天之下只有一个太阳,居于民众之上的也只有一个帝王’”。这个“门修斯”,一看就不像中国古人的名字,还是著名的思想家,就更没有听说过。发现查原文,门修斯(Mencius)就是孟子。那句话其实是孟子引述孔子的一句话:“天无二日,民无二王”(《孟子·万章章句上》)。

原本应该是非常严谨的学术著作,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之多翻译上的低级错误呢?到底是偶然,还是暴露了中国翻译和出版界的痼疾?

质量低劣的翻译,谁是真凶?

实际上,“常凯申”只是暴露了人工翻译市场背后问题的冰山一角,我国大量的学术书籍和文学书籍在内的许多翻译作品长期且大量存在着各种错误和问题。究最直接的原因,还是在于目前市场上快餐式的出书方式。理论上,一本书的出炉必要经过“三校三审”,过程中至少经6个人把关,但现在出书又快又多,有的编辑根本就不看稿,而是将其外包给专门加工编辑的民营公司。民营公司找一人当主编,再组织一帮人来完成,这中间并没有编审介入,自然难以避免低劣的翻译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