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or“常凯申”?专业翻译大牛们都怎么了?(下)
在过去:翻译需经千锤百炼,现在:人人都能上
另外,现在出书和翻译的门槛低了。在过去,出版翻译作品是件很严肃的事。首先对编辑要求很高,组稿前还要先考察译者水平,译者经过试译后才能最终确认,校订环节更是严格把控。而现在,由于翻译作品稿费长期处于一个低水平,导致优质译员越来越少,翻译这个活就变成了一辆小中巴,人人都能上。现在的翻译作品很多时候成了研究生、大学生练笔的地方。翻译作品校订力量缺乏不说,出版社往往还打上“译者文责自负”的字样来推卸责任,使翻译出版的问题和症结越搅越浑。
“合适的人”+“合适的流程”=“好的翻译质量”
总结一下,“常凯申”现象的根本原因其实在一下两方面:其一,译者水平有限或缺乏责任感。李景端(原译林出版社社长)说,这个问题的出现说明翻译界态度很不严肃,翻译缺乏学术论证,实际上是不讲“译德”的表现;其二,翻译和出版流程不够完善和透明,快餐式的出书方式使编译人员盲目追求速度,缺乏该有的质量把控。
想要保证好的专业翻译质量,无非就是将“合适的人”与“合适的流程”结合起来。
这与专业人工翻译平台我译网的理念不谋而合。所谓“合适的人”,除了要对语言技巧灵活运用外,还要熟悉文化、历史、政治、国情,对于专业的行业领域文档还要了解相应的术语和习惯表述方式。而“合适的流程”,就是将翻译流程根据不同的需求“量体裁衣”。打个比方,如果作为企业内部的交流资料,通常要求是“语句通顺、意思清楚”即可,所以相对来说不需要太多审校的流程;而对于学术类、出版类的文章,对于术语以及行文的要求则十分严格,因此在流程把控方面,翻译、校审、质保,缺一不可。我译网借助互联网的力量让“合适的人”和“合适的流程”结合起来,更用好的酬劳吸引优秀的译员,从而从根源上保证了好的翻译质量。
“常凯申”事件是对学术界和整个社会的一个提醒:一方面,译者要讲求职业道德,要加强自律性和责任感;另一方面,管理部门也要加强监管,比如对于出现严重错误的出版社要进行减少书号、通报等处罚。学术成果和著作是全社会共同的财富,也越来越成为了公共话题,无论是译者还是出版社,都要抱着对大众负责的态度,慎之又慎。